服务热线:13988889999

站内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小说(novel)与散文的区别是什么?

你的位置: 首页 > 杏悦新闻

小说(novel)与散文的区别是什么?

2023-11-21 09:20:11  点击量:

为什么有人将18世纪之前的准小说称为“散文虚构故事”(fiction)?以小说之父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等为首的作品与前人的准小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哪些方面的改变使得小说成型。以及,以塞万提斯作为小说的开始的说法里面,侧重点又是什么?以塞万提斯小说为始的“小说”和与笛福等为始的“小说”是否是一个概念?

想来题主问题的意思应当不是大众常识意义上小说与散文的区别问题,而是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对小说(novel)和前小说的散文虚构叙事(fiction narrative)的界定与辨析问题?这样的话就是个比较复杂而且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的问题了,我对这些也不是很了解(恐怕认知还不如题主),随便说几句抛砖引玉。

一般大众观点中认定的广义的小说事实上是fiction,包括了韵文之外的所有虚构类作品,而novel仅为其中一种形式。而另一种以英美学界为主流的观点则认为小说就是指novel,是一种在西方直到18世纪——也就是题主提到的以笛福为标志的时期——才出现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特征,是对社会、哲学、历史观念所发生的变化的反映,具体的就比较复杂了,不同的理论家观点似乎很不相同。

从我自己的观感出发,是更加认同以塞万提斯为novel出现标志的划分方法的。众所周知西方最早没有小说,只有戏剧和史诗作品,而它们都属于韵文。fiction则是与韵文相对的、以虚构为特色的散文作品,像中世纪的“罗曼史”以及文艺复兴前期的一些短篇小说都属于fiction之列,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了fiction向novel的转化,即是题主所说的准小说“散文虚构叙事”,我是觉得《坎特伯雷故事》和《十日谈》这样的作品都属于此列。之后到了文艺复兴后期也就是塞万提斯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改变和印刷术等技术的普及,才导致文学体裁进一步演化,诞生了具有较强叙事色彩的、反映现实同时具备较长篇幅的作品,即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novel),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应当是开创者,他把民间流传的短篇故事正式发展为了虚构的长篇叙事,在人物塑造、情节建构和现实反映上有全面的发展。至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到笛福的时候才正式产生...我目前也不是十分了解。

嘛,而且我觉得这只是西方意义上最早的小说(novel),在日本的话,枕草子和竹取物语算不上小说,但源氏物语应该已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了,至于在中国,我觉得到了金瓶梅的时代也应该有了真正的小说了吧。答得还是比较粗浅,见笑了。

顺便,关于这方面问题我的老师推荐的参考是北大出版社的《当代叙事学》,或可一读。

以唐吉歌德作为第一部modern novel(那个年代的modern novel,James Frey的小说写作教程里面提到好像现代更modern的对人物motivation等各方面的真实性要求都减小了。。。)的理由是它探索了一个fully rounded character,而之前的骑士浪漫和现在的漫画差不多:设计出来一个有趣的人物,让他做各种有趣的事情,但这个人物没有内心,不会和环境作用产生变化。而唐吉歌德是:他历险之前的经历和性格产生了一个与真实人类似的character,之后这个character和他历险中的经历产生interaction,不断的变化。相当于在一个模拟环境下,你给人做心理实验。(来源是Delphi Complete Works of Miguel de Cervantes (Illustrated))

迪福那些人为始的说法来源是Ian Watt的The Rise of the Novel。理由是:“Daniel Defoe was the first author to truly break the "protocol" of story telling. Usually, writers were rated on how well they represented historical events and/or their ability to re-tell stories that everyone had already heard. Defo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ulled away from this tendency of re-telling stories and began to develop protagonist characters that were new to the literary world.”但是大部分人认为Defoe只是第一个English Novel.

1.著名作家李广田在他的《谈散文》中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作了一个很详尽的说明,他谈了四个要点:一、小说中或有故事,或无故事,但必有中心人物;散文中或有故事,或无故事,却不必一定有中心人物。二、小说适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散文则适宜于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每带有主观的看法。三、小说以人物行动为主,其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等,都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即使偶然描写一些自然景物,也还是为了人物的行动;散文则不必以人物行动为主,只写一个情节,一段心情,一片风景,也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散文。四、小说须作具体描写,即使是议论,是感想,或是一种观念的陈述,也必须纳入具体的描写之中;散文则可以作抽象的言论,如说明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一种论断。

@Off-Line 我按私信聊的思路顺一下。吃老本,说两点。

1.

如果要分文学批评的时期来论,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小说,定义是不一样的。通俗讲,越到现代的小说越不像小说,像散文,像诗,像碎片。


1.1.传统小说

现在在文献里查小说的定义,至少有一半会说,小说具备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或者另一版本,小说六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这只是传统小说的定义。具体可以看这个 为什么毛姆的小说被归纳为传统小说,而加缪的却是现代主义呢? - 知乎

题主所问的"18世纪"是欧洲语境里小说理论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笛福、理查逊、菲尔丁之所以被称为英国现代小说之父,是因为他们共同呈现的小说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不管故事是否完全虚构,人物必须是活生生跃然纸上的完整的人物,情节引人入胜。维多利亚时期承袭了这一个内核,正式成为小说的时代。我最推荐读毛姆的小说理论,比如这本书:K.K.Sharma (1981). Tradition In Modern Novel Theory. 毛姆是坚持传统小说标准的一位文学家,像Arnold Bennett, Galsworthy。 他传承的是很多18-19世纪的英国小说家的理念,比如理查逊,斯科特,简奥斯汀,狄更斯,萨克雷,托马斯哈代。他的小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8世纪的叙事结构和理念。

第一,故事情节是小说的核心,线索是小说的骨干。故传统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有人物、环境、情节,有起承转合。第二,写作目的是讲好故事,继而通过故事表达内核。第三,重要任务是塑造鲜活人物和创设戏剧化情节。第四,对话的推动作用是凸显的,分段也因为对话而更加破碎。等等,还可以列举很多。

传统时期来说,这四点足可以让传统小说区别于传统散文。

至于散文,体裁较为广泛自由,苍蝇之小、宇宙之大皆可取为素材。另外,散文的布局不拘一格,结构主义意义上的那个“结构”不须严谨,亦不用遵守诗歌的格律和押韵。不以讲故事为任务和目的,不以塑造鲜活人物为任务,所以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可单一侧重,也可综合运用,表达手法比小说更多元化。参考英语专业常年躺枪课文——伍尔夫的《飞蛾之死》(The Death of the Moth)

1.2. 现代主义时期的小说

到了现代主义,我刚刚说的那些传统小说理念几乎全都可以推翻。小说三要素/六要素不一样,乃至没有。人物不一定是完整的、鲜活的,是变形的,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的。故事情节不再是小说的内核,不再是带来阅读乐趣的,更多的是荒诞。结构上的开端发展结局也被打破,破碎化叙事、戛然而止的结局、混乱随意的线索、流动的故事发展、模糊的结局。加上多视角多叙事的创作理念,现代主义使得小说失去了许多传统特质。非线性叙事、不完整的“开段-发展-结局”、不老实地交代故事、打破了实与虚的界限,这种情况下,一旦散文借助一点点叙事性,就很难和小说区分开了。举例说,如果我们以传统小说的视角来看伍尔夫,许多作品是算不上小说的,其叙事角度、语流和韵律更像是散文诗,哪怕是结构主义最爱拿来举例的小说《海浪》,也像一部交响起伏、用音乐结构串联的、讲求并列故事内在联系的散文诗。

1.3

后现代主义就不说了,它讲求破不讲究立,只会反叛标准而不讲求标准,而且鼓励文体之间的模糊界限。所以不能给出框架。


1.4 现代小说与敘事性散文

我稍微说说题主说的“叙事性散文”的问题。在这里我说一个常见误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与叙事性散文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的呈现方式。

第一、戏剧表演的呈现。故事通过人物的大量对话、动作直接「演」给读者看。就这一点而言,小说比散文接近戏剧。

第二、事件的呈现。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的故事都由一连串事件组成,但散文倾向于着眼先后联系,而小说倾向于处理事件之间复杂的联系,诸如作者的伏笔、铺垫、倒叙、插叙、高潮与结束的技巧性设置等。

第三、叙事隐身。小说与散文中的「我」是不同的,是否现身和何时现身都有区别。我说两种叙事:

第三人称叙事观点
小说在叙事学和符号学中的一大课题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叙述部分都使用名字或代词「他」,对话时自称「我」,称对方「你」,旁称为「他」。实现这样的叙事角度,是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一定是作者的叙事者。全知全能叙事中,他开了上帝视角,可以带领读者,可以任意转移时空。他随时化身为每一个人物,透过不同的人物观照整个故事。客观叙事中,叙事者置身事外,只是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它没有任何感觉,全凭读者体会。

第一人称叙事观点
小说中的「我」是人物也是叙事者。「我」可以叙述内在和外在,但如果是「我」以外的人物,则只能叙述或主观揣测外在动作。

我之前说的,英国现代小说之父笛福、理查逊、菲尔丁之所以被称为是真正小说的开始,是因为他们共同呈现的小说的“真实性”,实现方式就是通过书信体、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观点。如果一定要说,可能叙事隐身是一条更明显的小说特征,但也不能说全知全能就是小说叙事的专利。特别是现代主义鼓励多角度叙事混用、多体裁混用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2.

还有,小说和散文在文学理论里的概念其实也是被它们的中英文措辞和翻译的不对应给害了。在中西文论中,fiction,novel,narrative,essay,prose,小说,故事,虚构类,这些词,到底哪些是有交集的,有多大交集,什么语境下可以通用,怎么翻译,多大程度上可以相对应,非常不统一。

题主所问的“准小说”被称为“散文虚构故事”,在欧美概念里属于fiction,而fiction在中文中极其容易被等同于“小说”。Fiction比novel范畴要大,我倒觉得容易出争议的原因在这里。

欧美语境里,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并称文学四大类别——是prose, novel, drama, poetry这四个词。但是,prose这个词并不见得和“散文”对应,有时候可以指“非诗歌的文章类体裁”。Mikhail Bakhtin在Discourse in Novel 里说,Prose is defined as what is not poetry. 可见这里的prose是除了诗歌以外的一种类别,并不一定是散文。这样定义是因为古时先有诗歌(史诗、牧歌等),先有诗歌的定义,而定义“文章(prose)” 便是 “不是诗歌的那种文体”。更甚,在一些 Literary Theory Anthology 里,戏剧也可以归到prose下面。

综以上3段,我们贸然地用基于/翻译自Prose的散文的定义,可能会有混淆。这也是这两个概念一直有争议的原因。但目前理论界是没有定论的,我们只能姑且混用prose”和“散文”。

塞万提斯了解的不多,就不写了。PurpleLight答主已经说得很好了~


推荐文献:

Bakhtin, M. (1973). Discourse in Novel. In Emerson,C., & Holquist,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TX,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K.K.Sharma (1981). Tradition In Modern Novel Theory. NJ: Humanities Press

国立清华大学在叙事理论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研讨会、文献和书籍。

答主PurpleLight解答的已经很好了,我恰好最近也在关注这个界定,也写下一些观察。

题主似乎是问虚构叙事散文(fictional narrative prose)和小说(novel)的分界点,为什么通常认为18世纪是novel的兴起时期而不是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因为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有了《巨人传》和《堂吉诃德》这样符合现代小说定义的作品出现。也许这个分界点就是许多答主已经指出的"现实主义"。

1957年有本研究18世纪小说的重要著作The Rise of Novel,它的作者Ian Watt是这样表达的,novel兴起于18世纪初,它的新颖之处(novelty)在于"形式上的现实主义"(formal realism),也就是对人类经验全面且真实的记录。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novel这个词词源是意大利语的"novella",它有"新颖的"意思,也有"新闻"(news)的意思。18世纪小说的兴起,和当时纸媒如新闻报纸、杂志等的普及是同步的,而被认为写了第一部英国小说的丹尼尔·笛福在全职写小说之前的职业,也是新闻记者(journalist)。也就是说,18世纪小说比较写实地呈现了世界实际发生的变化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互动。

和过去的文学体裁相比,18世纪小说的书写者和阅读者主要为中产阶级(1689年的英国权利法案实现了政治决策权力从王权向议会的过渡,使得中产阶级成了英国社会的主流)。而中产阶级和以往的王公贵族和知识分子不同,更加务实,尊崇理性和勤俭。《巨人传》和《堂吉诃德》有现代小说反传统和人性解放的一面,但有太多幻想和传奇色彩,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所体验到的社会现实。18世纪小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模仿当时社会上常见的文体,比如报道,日记体,书信体,旅游札记等,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多描写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细节写实到让读者真假难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塞缪尔·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理查逊本人是个出版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受他人委托写一本教人写信的指南)。

而且,18世纪英国也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科学和理性被视为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的原则,很多中产阶级基于理性去想象理想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规范人的行为道德,也重视自我教育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18世纪小说不再描写人生起点很高的王公贵族和英雄,而是描写拥有智慧和进取心的平凡人,通过勤奋与美德逆天改命,这都是符合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理想的。

不过,关于小说的定义,我更喜欢苏联学者巴赫金的表述,他认为小说是个没办法定义的体裁,因为它的骨骼一直没有结束发育,它能够吸收各种类型的文体,并不断生成新的表达方式。小说是处在永恒的进化过程中的,正如生命和文明是处在永恒的进化过程中的。所以,单用"现实"来界定小说过于武断,也许应该说小说是被每个个体所体验的"现实"界定。

首页 |杏悦介绍 |杏悦展示 |杏悦新闻 |杏悦登录 |杏悦代理 |杏悦招商 |杏悦平台 |杏悦APP下载 |联系我们

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18 首页-杏悦-杏悦注册站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电话:0898-88889999手机:13988889999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88889999号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

平台注册入口